Be creative, write anything.

好久不見了台灣,文化衝擊的驚奇之旅

沒有留言
Taipei

受到那新冠疫情 (COVID-19) 影響,在倫敦 (London) 被關了三年之久,遙想上次回台還是為了總統大選投票,在日本雪場看開票結果呢。這次趁著台灣邊境管制開始放鬆,不需要再被檢疫隔離的時機,一次性把年度特休假放完,回台灣渡假將近一個月之久,與老朋友們約吃飯敘敘舊,見見好久不見的家人親戚與朋友,吃吃倫敦買不到的特色美食。

已經習慣在倫敦生活的我,三年沒有回台灣生活,突然覺得好不適應,遇到不少的驚訝時刻。

戶外還需要戴口罩

所處的英國倫敦早在 2021 年底聖誕節就開始逐漸放鬆管制,也是在那時候參加公司聖誕派對,檢測 PCR 陽性正式被確診感染 omicron。在隔年四月時,政府便宣告新冠病毒為類似常態化的流行季節感冒,解決所有防疫限制與邊境管制,街道與地鐵上也漸漸看不到帶著口罩的身影⋯⋯。

原先在疫情期間自己保護好好的朋友們,儘管打了三劑疫苗,儘管出門都戴口罩以及酒精擦手消毒,大家也都陸陸續續得過新冠病毒,只是症狀強烈不同而已,心態上從原先要好好保護自己不要被感染,也都漸漸轉換成終究會感染,還是趕緊中一中讓身體沐浴在病毒的環境,讓免疫系統去習慣對抗該病毒。生活也慢慢回復到 2020 年前的生活,也不再去在意口罩這件事。

所以當回到台灣的時,儘管防疫指揮中心也宣布放鬆管制,戶外已經不強制戴上口罩,但還是看到路上行人或是機車騎士都自主戴著口罩時,突然覺得好像來到異世界⋯⋯。而且不戴口罩走在外頭,能感受到明顯被人注視的視線,那些在傳統市集買菜婆婆媽媽們的眼神,似乎都在傳遞著:這個少年人怎麼沒有戴口罩。

但經歷過這幾年的闖蕩,發現自己好似還蠻享受這樣的感覺。若是過往還沒有出國的自己,可能會在這社會氛圍下在戶外緊緊戴上口罩的吧。

熟悉街景,只是大家戶外口罩戴好戴滿

熟悉街景,只是大家戶外口罩戴好戴滿

什麼要現金?我不能用信用卡刷卡嗎?

在倫敦已經很習慣使用信用卡 (credit cards) 結帳,不管是公車地鐵火車系統,或是超市餐廳街頭小吃,大多可以用非接觸支付 (contactless payment),手機掛載卡片啟用 NFC 功能,出門不需要帶現金錢包,手機感應一下就能完成付款,十分方便與便利。

只是回台灣就得準備零錢與鈔票,許多商家或是夜市攤販都還是現金支付,超商或是巷口的全聯也僅支援特定的信用卡,或是得綁定第三方支付才能結帳⋯⋯台北捷運也是不吃直接信用卡,要不是自己還有保留一張,能夠自動加值悠遊卡的台灣信用卡,那麼行動會多麼不方便啊。

反觀注意到高雄捷運可以直接刷信用卡呢,雖然沒有轉乘優惠,但是對於國際旅客是多麽方便的一件事啊。

這些東西竟然都沒有漲價

實在很訝異超商的瓶裝飲料都沒有什麼漲價,像是過往很常喝的無糖錫蘭紅茶,三年前跟現在都還是維持 $25 的價格呢,而且價格都比倫敦 500cm 隨手瓶裝飲料都還要便宜,現在英國隨手瓶 500cc 可樂,短短的一年內 £1.40 漲到 £1.80 了呢⋯⋯。

另外不太理解是交通的票價,不管是台北公車還是捷運,票價幾乎都是凍漲,甚至鼓勵轉乘的優惠都沒有取消,不知道這樣收入是否能夠支撐日益升高的硬體維修與升級成本,還是政府每年會編列更多預算再補助公共交通呢?

也許是習慣了大倫敦的公共交通每年都會審視票價,近期還因為員工薪資沒有談攏,而發動罷工重談勞動條件。隨著通貨膨脹而調漲票價,持續提供足夠的資金去支撐大眾交通工具,感覺這樣比較體質健康吧?

不過台灣的大眾交通真的是便宜,從三峽往返台北,換算下來來回只需要 £3 票價,反觀倫敦搭一趟公車就要 £1.75,常常搭車搭到每日上限 £7.70⋯⋯。

台北餐廳價格跟倫敦差不多呢

也不知道是不是朋友們發大財,還是難得回台所以特地約較高檔餐廳,在台北餐廳約聚餐吃飯,幾乎餐餐都要價 $500 以上,有時候甚至會吃到 $1000,幾乎是相等於在倫敦餐廳吃飯的價格 £15 ~ £30。但如果跟這次順道去京都與大阪旅行時,吃得餐廳價位做比較,在台北餐廳吃飯價格幾乎比關西那還要高?印象中剛出社會那種 $200 ~ $350 餐廳內用價,到底去了哪裡?

(NOTE:餐廳是指有店面,擁有內用服務區,有服務生幫忙點餐的店家,相當舒適的用餐聊天環境,而不是指佔用騎樓或是人行道的巷口小吃店)

受到歐洲文化的洗禮,也會特別注意啤酒與雞尾酒 (cocktails) 的價格,發現在餐酒館或是酒吧的定價也是蠻高的,原本以為會像是去東歐或是南歐那樣,能夠盡情享受便宜點的酒精飲料,但價格幾乎都是倫敦價格啊 ($200 ~ $400) (£6 ~ £10)。

台南美食嗎?只要能夠忍受那個環境的話⋯⋯

這次回台也趁機到南部拜訪找朋友們,也順便到到台南走走看看吃美食,還跟學長要了美食餐廳推薦清單,印象中這是出社會後第一次走訪台南。在想象中是美好的美食之旅,但跟實際的衝擊感受不太一樣。

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永樂市場商圈找鱔魚意麵,這也是列在清單上的第一項,實際上味道的確是很不賴,只是那環境感覺怕怕,店家佔據騎樓做生意,戶外廚房有蒼蠅飛來飛去,整個市場的排水溝還能聞到油耗味⋯⋯。也許就如同 Ptt 貼文所說的,髒髒的才好吃,那也是其中一種文化特色。

如果有外國同事問我台灣有什麼好吃的,經過這次實際的走訪,我絕對不會推薦國外朋友來夜市或是市場這種地方,衛生條件不佳實在不適合,實在是有點驚悚。

名副其實的交通地獄,我的路權呢?

行人規劃還是跟以前差不多,跟需要走在外側車道與汽機車爭道,就算是規劃較完整的台北市也是一樣⋯⋯。有時候走在人行道上還需要跟機車搶路,為什麼機慢車可以騎在人行道上?小巷弄的綠色人行道,也時常被障礙物或是汽車霸占,這到底是⋯⋯?另外走在斑馬線時,為什麼我得讓汽機車,而不是轉彎的他們讓等行人先行通過?

自行車的話,很高興有 Youbike 2.0 系統,到處都有設點真心覺得方便,而且租借價格相當實惠,比倫敦的公共自行車 Santander Cycles 好上了許多。只是台灣騎自行車環境超級不友善,即使在首都台北市也是一樣,自行車道大多是設計在人行道上面,自行車道也不是連續會中斷,然後就得跟行人爭道⋯⋯即時改騎在外側車道上,那些公車跟計程車根本也不會照顧機慢車路權,直接貼過來側切超車,到外側的公車站或是路邊載車,根本不會等自行車直行先走,實在是惡劣至極。

其他雜項:

  • 交通很不習慣,從右駕到左駕,騎車開車都要想一下,以免轉錯車道逆向行駛
  • 台南的特殊圓環,為什麼要把機車趕到外環去?機車都要特別繞一下,汽車直接穿過
  • 為什麼機車需要兩段式左轉?機車不也是車嗎?
  • 汽車也能行駛或是佔用機慢車專用道?這是什麼巫術?
汽車都可以開上行人道來?

汽車都可以開上行人道來?

過馬路之後呢?行人要走在哪裡?

過馬路之後呢?行人要走在哪裡?

沒有留言: